thosedaysinsaigon 隨思隨想

不遠行,就看書|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」──也許你不必這麼想:《森林秘境》

By 23 8 月, 2020 No Comments

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」

我時常這麼想。並非因為是太宰治的迷妹(話說這句話也不是太宰治寫的,是寺内壽太郎),而是直接或間接見證了人類構築出的生活,為地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所萌發。多數都是如此的循環:眼見人類製造的汙染危害到生物,感到心碎,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」的念頭又漸次增強,對於能存活地球多久十分悲觀。

疫情使我停下生活中尋常的節奏,思考個人之於宇宙的關係。爆發初期閱讀《令人著迷的生與死》、《當和尚遇見鑽石》。這樣的閱讀順序似乎是先替自己打一劑強心針,希冀對「死亡」有更加豁達的念頭(畢竟最近的疫情真的讓人有些心慌慌),接著探討個人內在修為。檢討自己一番後,「病毒為何會產生」的疑問又起,懷著這個未有解答的問題,翻開了《森林秘境》。

《森林秘境》是一位生物學家的一年觀察誌。他固定巡訪家附近一座原始老生林,觀察一塊直徑約莫一公尺平方的「曼荼羅地」。這個概念借用自藏傳佛教的曼荼羅,象徵了他觀察的這塊小小土地上精彩卻終將幻滅的生命。小時候對於法布爾的《昆蟲記》無動於衷、長大後有些懼怕昆蟲、看自然生態頻道非常挑食只偏好動物如我,早知道這本書裡會是動物少、昆蟲和植物篇幅較多的狀態,但見到封裡印著的〈前言〉節錄,便好奇心大開。

如同前言所述,作者在這座老生林裡竭盡所能當個隱形人,希冀以生物學家的背景背書,同時用另一種眼光觀察林中生物,盡量達到遊走在人文哲思和學理之間的境界。本書除了豐富的生物知識,文筆和描述也幽默風趣,讓生物們的豐富面貌,跳脫了以往的既定印象。至於時不時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」的濫情性格,本書在〈地星〉篇章裡則有另一套看法,節錄如下:

如果我們認為人工產品乃是人類加諸於自然的污染物,則我們等於是宣告人類並非自然的一部份。

(中略)

然而,如果我們愛好自然,就沒有道理憎恨人類。……我們人類確實不該如此貪婪、率性、浪費、短視,但我們應該擔負起應有的責任,而不是憎恨自己。畢竟,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對萬物的同情心,而所謂的『萬物』也包含我們自己。

閱讀時發覺,大多數的人類(例如我),長期窩在舒適圈,遠離自然太久,已然陌生。不論是否關心環境議題,習慣直接以人類的觀點思考。作者從旁觀者到某些與曼荼羅地融為一體的魔幻時刻,再再提醒著他和讀者,「我們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」。憎恨「身而為人」,會蒙蔽我們與地球上其餘生物的互動,造成單方面的理解。透過本書,我接收到的是,應當將人類視野調整到與其他生物們平齊,對產生的現象、其行為多一分理解和尊重,而非僅僅依照個人好惡應對。

生物學家的旅程,僅短短一年。書本的結尾,他真誠地感嘆,曼荼羅地上的小小生態世界,至今有許多現象,學界也無法完美解釋,映照回面積幾萬倍大的地球,亦是相同。生物們的滅絕或新生,彼此間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關係,自稱最聰明的物種──人類仍無法完全參透。這也是當今環境保育的兩難,是要以人類之手介入?或者任物種自由發展,無論滅絕或增生都袖手不管?或許是造物主留給最聰明物種的一堂思辨課。

不過這些都離我較為遙遠。《森林秘境》對我起的最大作用,大概就是散步或通勤時,都忍不住對撐起生物一片天的樹木、無名小草、身邊縈繞的飛蟲,多了一份敬畏之心。

雖然我還是沒那麼喜歡飛蟲,不過我仍敬重他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利。

Leave a Reply